幾年來因為軟硬體,影片創作也有了一些新的技術:Stop Motion, Time lapse,Time lapse dolly, Hyper lapse, 這幾個名詞是什麼?跟客戶解釋的同時,也想要寫篇文章來稍微記錄分享一下。
首先我們來瞭解動態影片的原理,人們感覺影像在動以科學的角度來解釋,是因為「視覺暫留」現象而成,從以下這個影片應該就可以理解。
人眼所見的圖像,只要一秒超過16張連續圖片,就會認為是動態影像。最初的動畫就是這麼給做出來的,當然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概念把「手繪」改成「照片」。
Stop Motion
只要是一格一格攝影(frame by frame)做成的動畫,就可以稱之為「逐格動畫」,可以看一下這個影片理解這件事情。
所以像是以下的創作都可以算是;
因為Stop Motion就是逐格動畫,接下來的Time lapse, Time lapse dolly, Hyper lapse 某些時候可能可以歸類於他,但某些時候又不是。怎麼說呢?我是這麼認為…
Time lapse
的中文是「縮時攝影」,也算是流行一陣子了,這是我2011幫艾美酒店製作的影片,當中 59秒 開始的組裝片段就運用上了這項技術
過去只要把攝影機用腳架固定,然後按下錄製,拍了很長的一段時間,再快轉就可以辦到,如果這樣創作得到的素材,我覺得不屬於Stop Motion的概念,畢竟他是用「影片加速」達成這個視覺效果。但是如果稍微理解這個原理後,我們舉個例:拍攝24分鐘的素材,最後只輸出1秒的縮時影片,1秒用24格去播映的話,可以理解成我們只要每分鐘拍攝一張相片,到了第24分鐘,24張相片串接起來,我們就會得到1秒的動態影片!成果跟我們錄製24分鐘加速成1秒的成果是相同的,此時我認為他獲得素材的過程,就屬於Stop Motion的歸類,但更精準點說,他已經被給予 Time lapse 這個名字了。
於是乎,能不能設定機器於某段時間,自己拍照呢?
可以的,就是「間隔攝影」的功能,放著機器就可以自己輕鬆達成任務(只要電池有電),當年我就是用550D搭配magic lantern的Interval Timer Shooting完成這個段落,當然剛才舉例時大家會發現文章中有一堆數字跟計算,若您開始嘗試這類型的創作,這過程是必須的,透過數學去計算,多少秒的成品,在多少時間內,隔多久我們應該要拍攝一張照片或錄製一段影片。(更複雜點,若拍日落到夜晚,還得思考光圈跟曝光設定,除了拍攝RAW去後期調整之外,也可用包圍曝光後期做出HDR與眾不同的光影作品)
Time lapse dolly
當然,除了被攝體移動或景色改變外,創作者不甘於只能定鏡,攝影機也想動;搭配上可以定時、定距、間隔攝影所使用的電動軌道與電動雲台,就衍生出了time lapse dolly,動態縮時攝影就這麼誕生了,第一次看到時,說實話視覺感十分震撼。
Hyper lapse
但創作就是要一直超越,以上都是被器材限制移動的縮時作品,若是創作者想要突破這些限制,創造不被硬體器材限制的 time lapse 作品,想著想著……那真的會是一大超越啊,於是Hyper lapse就被發明了!(Hyper這個字首的意思就是「超」)他的原理是拍攝比影片畫面更大的照片,盡量移動不要差太遠,例如用自己的腳一步作為移動距離;或者將某個透視點固定於照片中的中心點定距移動;理論上,獲得的素材拼接起來絕對會有晃動,這個時候再利用後期的stablize穩定filter來穩定回來,創造不受器材限制移動攝影機的縮時攝影。
以上是現今比較常見的幾種縮時攝影。創作者有無限的想像力,而硬體、軟體也在不停的更新滿足身為創作者的我們,如何突破現有框架的限制,組合這些軟硬體技術,達成下一個視覺震撼的炫技,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嘗試的!當然客戶也很喜歡我們使用這些新的技術,但以上的創作都是需要非常長的時間跟精力才能完成,若是沒有足夠的經費,我想就需要足夠的熱情了;最好的狀態,我想還是兩者都有對這個產業才會比較健康囉 😛
最後,目前縮時攝影的發展有什麼新鮮的嘛?這邊上的最後一道菜是「空拍+Hyper lapse」的實際案例,他新嘛?說實話也已經是2015上傳的youtube影片了唷~
《來自星星的你》2013年的韓劇,片頭是用後期CG模擬 time lapse 的視覺效果,才短短幾秒的片頭,視覺震撼就已經足夠了!更重要的是,這個「縮時」的視覺效果呼應了片中主角活了400年一眨眼就到了現代,實是創作者的巧思。
如果有對內文所提有其他看法,也請大家不吝指正分享,感謝。